11月26日,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放医所)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我们通过‘水(发源于中国的澜沧江,在中南半岛国家称为湄公河)把六国青年联系在一起,青年们汇聚于此,探讨全球治理与地区治理共同的发展问题, 苏长和说,搭建这一平台,不仅能服务国家,其取得的成果也能回馈社会。从事政党研究的团队成员郭定平说。
创新团队成果《政治逻辑: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原理》(刘建军主编)于2022年9月出版这份将一件事做成事业的决心,不仅体现在团队的理论创新上,亦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需要了解各方面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并且把规律搞明白,才能做出创新性的学问。我们要有这个学科的责任和担当,这是一种使命感。从民主理论到外交理论,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逻辑到国际发展知识,团队成员们以不同学科为切入点,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共同建构起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制图:实习编辑:何浩然责任编辑:李斯嘉。
哪怕是在周末,复旦大学文科大楼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下文简称国务学院)的几盏灯依旧迎着夜色,一直亮到很晚。不是一件事,而是一项事业推开苏长和办公室的门,就仿佛进入一个书本砌起的房间,三面的书架整齐地摆满了古今中外的各式书籍。档案馆一面精心挑选现有馆藏物品,一面广泛接收来自师生、校友、院所平台、附属医院等捐来的各类史料。
至此,上医校园又新增了一座文化地标。要对两校合并以来复旦医科发展的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突出深化改革这条主线,全面展现新世纪以来复旦上医的发展历程和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成绩,展现新时代上医人的精气神。在完成资证办理后,修缮工程于2021年12月动工,自此基建处陈平章、袁从兵等老师就驻守在现场,看着一砖一瓦赋予这栋楼新的面貌。疫情形势缓和后,校内值守和校外居家办公的专班老师们分工合作,第一时间将2000年之前历史阶段的文案征求意见稿分送至关心上医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校史专家手中审稿。
本次院庆共征集到实物296件,它们都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史料育人的重要载体,我们从中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在院史馆中展陈。位于展厅中央的一组人物群雕是以这一时期的上医人为原型创作而成的。
携手向前进展展厅介绍了上医历任党政领导、两院院士、国家级荣誉获得者以及优秀校友,体现着从五湖四海而来的上医人汇聚于此,群星璀璨,摇曳医学星河。期间,复旦上医党委主要领导主持专题会议,听取阶段性进展汇报予以指导。改革振兴展厅向众人呈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2000年步入新世纪期间的上医。为了查找史料,医学组织部原部长、院庆办副主任李华在档案馆足足待了4天,同时拜访上医的老领导,寻觅到一批照片,为院史馆的展陈争取到宝贵资源。
回顾院史馆的筹建过程,专班的同志说,院史馆的筹建工作始终是在医学院党委的领导、关心和推动下进行。专班成员以原有的上海医科大学校史馆为基础,收集、梳理并研读了大量上医史料,深度了解上医的精神传统,广泛听取专家和老同志意见,同时走访调研多个兄弟院校的校(院)史馆和附属医院院史展,充分吸收借鉴各方面经验。北楼因为过去作为图书馆的书库,房间里的柱子十分密集,现有的房屋条件无法满足院史馆的功能需求。医学丰碑连廊连接了探索发展与改革振兴两个展厅,采用油画的形式还原了上医16位一级教授的容貌风采,同时引用一级教授的话语来体现上医先贤对医学教育事业和上医发展的关心与期待。
每位分管领导都带领相关部门认真研究新时期上医发展成果展示方案,亲自把关和修改。立意:以史叙事、以事带人、以人见精神2021年春,复旦上医党委决定将未来的上医文化中心、院史馆设在西六号楼——这栋楼建成于1960年,曾是上医老图书馆、档案馆的所在地,还设有阶梯教室,后来又成为了一些部门的办公场所。
然而正当大家各司其职将院史馆筹建工作推上轨道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要在全面展现的基础上,突出每一时期的时代背景和上医发展特点,通过打造若干个重点展项,将上医精神和办学特色贯穿始终,体现上医先贤办中国人自己的新医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和新时期上医人振兴上医、争创一流以及面向未来聚力建设第一个复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的使命担当。
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表示,复旦上医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纪念上医创建95周年为契机,大力弘扬光荣传统,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和全国的医学院校一道,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中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再攀高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此外,实物与投影相结合的场景展示、全息媒体的历史演绎、仿建的重庆歌乐山办学时期的老校门……多个场景刻画出上医先贤发展中国的现代医学办中国人自办自教、为中国人服务的医学院的志向。2022年3月,根据上海市疫情防控形势,校园实施准封闭管理,西六号楼的施工被迫暂停,直至6月底才恢复。展陈设计公司提出连廊的布展方式,用蛇形的缓步坡道连接南北两楼,一方面能够避免参观者上下台阶的不便,另一方面也延伸了展陈空间,两个专题展厅成为院史馆的神来之笔。项目的设计方、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策划师、设计师说,学校文案工作专班的老师在充分挖掘历史的基础上拓展资料,增加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我们根据这些资料和每个展厅的条件,选择了翻板、手绘、雕塑、互动电子屏等多种形式的展现手段。虽然项目施工暂停,但策划和文案工作没有停止。
探索发展展厅讲述着1949年上海解放后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医学党政办副主任程娌说,策展成果逐步展现的过程,同时也是专班年轻同志成长的过程,每一位成员都在历练中变得强大。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上医人的身影连廊则串联起历史和未来,以照片展的形式刻画出上医人始终坚持与党同心、与国同频,以实践融入和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前进历程。制图:实习编辑:孙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病苦。现在,我们处于前所未有的好时代,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条件,中国的医学工作者更应该继续坚定地举起发展中国现代医学的大旗。
连廊中展现了具有代表性的、上医人身体力行的14种精神,这些上医人的身影一次又一次映射了上医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精神传统,并且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夺目光彩。向现代科学进军决心尽一切力量医好志愿军伤员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上医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广大师生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人民健康中书写了上医人的奋斗和担当。经过深入讨论,专班的工作思路越来越明晰:1927-2000年间的历史,要在现有上海医科大学校史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主要按照历史脉络,点线结合,更生动地展现2000年以前的上医人、上医事、上医精神。我们在一起,致敬前辈,重温医学生誓言,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把岁月化作信念,注入前行的动力。
工作之初,专班分管领导、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就对这一工作提出了总体方向。同时,这一连廊还展示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医的22位二级教授、23位三级教授和5位四级教授。
可以说,院史馆建设凝聚了全院上下、校内校外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决定将上医历史分为1927-1949年、1949-1978年、1978-2000年以及2000年至今4个阶段呈现,将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和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上医校风学风作为主线贯穿近百年历史,按此思路梳理展陈大纲,并细化成文案。
在分管院领导带领下,专班针对文案框架结构、具体内容尤其是重点问题逐一研究。而院史馆展陈文案工作专班也遇到难题:部分历史阶段的档案资料比较缺乏,比如20世纪40年代上医师生从重庆歌乐山返沪途中,其中一艘运载了仪器、标本、药品、档案、图书等物资的船只石沉长江。
韩院士此前为上海医科大学校史馆题写的馆匾则挂到了新院史馆二楼入口处,而这一楼层展厅正是在东一号楼上海医科大学校史馆展陈基础上进行的扩建和提升,呈现了1927年至2000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部分档案资料不够完备,尤其是高质量的图片资料较为缺乏。在此过程中,大家深入讨论如何突出上医特色、优化版面设计,推敲中文和英文介绍,精选生动照片,对每一处展墙、展台的设计与布局都精益求精。展厅入口处复制了上海医科大学老校门,其中校名牌匾为历史原物,覆盖展厅三分之一墙面的手绘校园风景图全面复原了这一时期的校园场景:从东院区到西院区,云霞漫天,枫叶似火。
在院党政领导班子带领下,医学院机关各部门梳理总结了强强联合、谋划新篇、共建托管的深化改革历程,集中展示了新世纪以来复旦上医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科技创新、医疗服务等方面重大部署的具体举措和发展成果。院史馆汇集照片1001张,实物及复制件171件,馆中众多图片、仪器、用具等皆为首次展出的档案馆藏品。
专班同志还专程走访上海市档案馆和音像资料馆等,收集到一批珍贵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未来,复旦上医将以上医文化中心与上医院史馆为牵引,把西六号楼及周边区域打造成上医文化的集聚地、医学知识的科普区,形成以上医文化中心、上医院史馆为核心,人体科学馆、病理标本博物馆等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有力格局。
这一时期的上医人抓住历史机遇,攻坚克难、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在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原上海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姚泰回信勉励大家:你们为这件工作花了很多功夫,翻阅了大量资料,写出了现在这个稿子。